合川一文读懂!造成铝型材重量偏差有哪些原因?

发表时间:2024-01-16 访问量:311

导读:本文介绍了铝合金建筑型材的过磅重量的组成,分析了过磅重量与理念重量产生偏差的原因,重点讲解了铝型材基材重量、表面处理层重量、包装重量三个方面所引起的重量偏差,介绍了减少重量偏差的方法与措施,说明了偏差数据的合理性。


关键词:铝合金型材;过磅重量;理论重量;偏差

一、引言

建筑用铝型材结算方式一般为过磅结算与理论结算,过磅结算是将铝型材产品包括包装物等一同过磅,按实际重量乘以每吨价格结算货款;理论结算是型材理论重量乘以每吨价格结算货款。

在进行过磅结算时,实际过磅的重量与理论计算的重量存在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多种,本文主要分析铝型材基材壁厚偏差、表面处理层差异、包装物差异三个方面产生的重量差异,如何进行控制,减少偏差。

二、型材壁厚偏差引起的重量差异

型材的实际壁厚与理论壁厚存在差异,导致过磅重量与理论重量产生差异。

2.1 按壁厚偏差来算重量

按国标GB/T5237.1标准,外接圆不大于100mm、公称壁厚小于3.0mm,高精级偏差为±0.13mm,按1.4mm壁厚窗框型材举例,理论米重是1.038kg/m,正偏差0.13mm时米重是1.093kg/m,相差0.055kg/m;负偏差0.13mm时米重是0.982kg/m,相差0.056kg/m。按一吨963米计算,一吨料相差53kg。

需要说明:图示只考虑公称壁厚1.4mm部位的壁厚偏差,如果将所有壁厚偏差都考虑在内,其过磅重量与理论重量相差数值为0.13/1.4*1000=93kg。

铝型材壁厚偏差的存在,决定了过磅重量与理论重量不同。实际壁厚越接近理论壁厚,过磅重量越与理论重量相近。铝型材生产过程中,壁厚逐渐变厚,也就是说,同一套模具生产出的产品过磅重量开始比理论重量轻,后来与理论重量相同,再后来比理论重量重。

2.2 控制偏差方法

铝型材模具的质量是控制型材出料米重的根本。首先是要严格控制模具加工时工作带及加工尺寸,从而保证出料的壁厚符合要求,其精度控制在0.05mm范围之内;再者是生产过程的控制,控制好挤压速度,并按照规定模具通过一定数量后下机进行维护;还有就是模具氮化处理,通过提高模具工作带的硬度来减缓壁厚的增加速度。

三、不同壁厚要求的理论重量

铝型材的壁厚存在公差,不同的客户对产品壁厚要求不同,在壁厚公差要求下其理论重量不同。一般要求只正不负,或是只负不正。

3.1 正偏差的理论重量

铝型材壁厚执行正偏差,要求基材主受力部位壁厚实测不低于1.4mm或2.0mm。计算正公差的理论米重方法是绘制壁厚居中偏差图纸,计算米重。例如,壁厚1.4mm窗中梃产品,正公差为0.26mm,负公差为0mm,1.4mm壁厚在居中偏差时的壁厚是1.53mm,此时的型材米重为1.251kg/m。过磅重量的理论重量应按1.251kg/m计算得出。型材壁厚在负0mm时,米重为1.192kg/m;型材壁厚在正0.26mm时,米重为1.309kg/m。

按壁厚1.53mm为依据,只将1.4mm部位壁厚增加到Z大偏差,Z大正偏差时过磅重量相差(1.309-1.251)*1000=58kg。如果所将所有的壁厚均在Z大偏差时(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非常小),重量相差0.13/1.53*1000=85kg。

3.2 负偏差的理论重量

要求铝型材壁厚不超过规定值,即壁厚执行负公差,其理论重量应按负差之半时米重计算。例壁厚1.4mm窗中梃产品,按负公差执行,负差为0.26mm,正公差为0mm,取公差之半-0.13mm时米重为理论重量

壁厚1.4mm米重为1.192kg/m,壁厚为1.27mm米重为1.131kg/m,二者相差0.061kg/m。其产品一吨长度按838米计算,相差0.061*838=51kg。

3.3 不同壁厚下米重计算方法

由上面图示可以看出,本文在计算不同壁厚时采用的公称壁厚增加或减少,而不是全部的部位增加或减少。图中标示填充斜线部位为公称壁厚1.4mm,其他部位为功能槽口翅臂壁厚,功能槽口翅臂壁厚与公称壁厚不同符合GB/T8478标准规定。所以在增减壁厚时主要关注公称壁厚。

从模具出材壁厚的变化进程得知,新模出材所有的壁厚均为负偏差,所以只考虑公称壁厚的变化来比较过磅重量与理论重量的差异比较保守。非公称壁厚部位的壁厚变化是存在的,在极限偏差范围内,Z大偏差时型材米重可以按壁厚比例计算得出。

例:门窗产品中梃型材1.4mm壁厚的米重是1.192kg/m,1.53mm壁厚的米重按比例计算方法是1.192/1.4*1.53,得出米重是1.303kg/m;1.27mm壁厚的米重按比例计算方法是1.192/1.4*1.27,得出米重是1.081kg/m,其他壁厚以此类推。


相关标签:

移动端网站